第430章 京师大学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名不正则言不顺。

    有着大义的名分,朱瞻墉做起事情来自然是非常的顺利。

    特别是朱棣亲自站台,调整京师三大营的将领,根本就没有谁敢站出来反对。

    刚刚到达北京城的新军,立马就掌控了三大营。M..coM

    与此同时,五军都督府的相关人员也作了调整。

    短短几天的时间,朱瞻墉就将北京城的军权给抓在了手中。

    至于其他边军,自然没有谁敢不听从号令。

    “瞻墉,城外那个颐和园已经修建好了,朕搬到那里居住比住在皇宫里头更加舒服。”

    “你就不要继续待在越王府了,要不然对朝廷也没有好处。”

    朱棣将军权都已经交出去了,自然不会再赖在紫禁城里头。

    本来颐和园的居住环境就比紫禁城要更好,既然选择了享福,那就好好去享福咯。

    “爷爷,孙儿住在哪里都是可以的,您不用搬出去的。”

    朱瞻墉虽然知道朱棣说的是实话,但是该挽留的还是要挽留一下。

    要不然终归是有点不合适。

    “怎么?”

    “莫不是你自己想要去颐和园,把这住的难受的紫禁城留给朕?”

    朱棣开了一个玩笑,直接就表明了自己要搬迁的态度。

    朱瞻墉这下自然是不好再说什么了。

    所以很快的,朱棣就彻底的离开了紫禁城。

    从此连朝会也不再参加,安心的在颐和园疗养身体。

    当然了,《大明日报》上面的新闻,他还是每天都会关注的。

    其他的事情就没有关注那么多了。

    甚至连锦衣卫指挥使换成了张軏,朱棣都没有任何问题。

    毕竟纪纲这种跟朱瞻基走的那么近的人,朱瞻墉是不可能用的。

    这個家伙,如今在东厂的天牢里头待着呢。

    不过东厂的都督,朱瞻墉倒是没有更换,继续让亦失哈负责。

    反正这个家伙之前就是跟越王党走的近。

    “皇上,从岭南书院抽调一半的教谕过来,成立京师大学堂,这个选址和学堂的规划已经完成了。”

    “但是规模有点大,是不是可以考虑分几期来修建?”

    朱瞻墉登基之后,抓的第一件事是军权。

    然后第二件事就是教育。

    这有点出乎大家的预料。

    毕竟在很多人看来,朝中的许多政务,应该是朱瞻墉要去操心的。

    实际上却并不是这样子。

    朱瞻墉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京师大学堂的修建上面。

    甚至还专门把原本在北京城的越王府都划归到了京师大学堂。

    与此同时,还在附近征了一大批土地,让京师大学堂的占地面积居然达到了破天荒的一万亩。

    这绝对是大明最大的一座学堂了。

    “刚开始招募的学员只有大学一年级的人员,不需要那么多的校舍和教学楼。”

    “等到明年和后年,那些建筑也都已经修建好了。”

    “所以现在的规划没有必要去缩减。”

    “京师大学堂和岭南书院,一南一北,将会是大明高等教育的核心所在。”

    “里面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都会对大明将来的许多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所以任何一个学科的建设,都不能拖延,否则代价会比较大。”

    朱瞻墉现在直接是给京师大学堂设立了十二个学院。

    什么物理学院、化学院、数学院、机械学院、材料学院、商学院、经学院、建筑学院、医学院、农学院、交通学院、船舶学院……

    每个学院下面还有好多个系。

    就比如机械学院里头,有专门的蒸汽机系、纺织机系、机床系……

    各种架构非常的庞大,甚至有些学院之间的内容还有一定的重叠。

    这让杨士奇觉得有点浪费了。

    所以才会有今日的讨论。

    “皇上,以前岭南书院的影响主要是在广东布政使司,但是京师大学堂成立以后,就是面向整个大明了。”

    “如今科举的取士主要是考察经学相关的内容,但是京师大学堂的架构里头,十二个书院之中只有一个是经学院,其他都跟科举没有关系。”

    “这是不是意味着今后的科举需要进行改革?”

    杨士奇的眼光很是犀利。

    为什么这一次京师大学堂的筹建会引起那么大的关注。

    就是因为大家都意识到了这个事情背后,其实是关系着科举制度的改革。

    这直接会给大明的读书人带来巨大的影响。

    谁也不希望自己学了十几年的知识,突然没有用了。

    “科举改革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我们不用直接提出来。”

    “但是今后京师大学堂毕业的学员,可以直接进入到大明各地担任胥吏。”

    “对于这些学生,哪怕是不参加科举,也可以从九品一直做到一品。”

    “甚至我们可以树立一些典型,让京师大学堂的优秀学员直接成为某些地方的县令。”

    “考虑到京师大学堂的学习时间是三年,可以先从岭南书院的学员身上试一试。”

    朱瞻墉这么一说,杨士奇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虽然胥吏不算是官员,但是按照朱瞻墉的说法,以后胥吏和官员之间,除了品级不一样,其他就没有区别了。

    胥吏将慢慢的成为朝廷的正式官员。

    这绝对也会是跟科举改革一样,成为大明官场的一个重大改变。

    “皇上,这个变化肯定会引起许多读书人的反弹,是不是可以先缓一缓?”

    “缓一缓?为什么要缓一缓?那些读书人要是能够考中进士,朝廷也会继续给他们安排官职;如果考不中,那也可以考虑去京师大学堂学习。”

    朱瞻墉才不会管那么多呢。

    以后大明通过旧的科举制度录取的官员数量,肯定会是不断下降的。

    无形之中,这就相当于改变了科举制度。

    “皇上,微臣担心读书人会闹事。”

    杨士奇自己就是读书人出身,自然是知道朱瞻墉的这一些手段背后的影响。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读书人要闹事,那就最好不过了。”

    “现在大明在海外的很多地方,正缺少官员呢。”

    “甚至草原上新设立的一些州县,现在也普遍缺少官员。”

    “到时候谁要是闹事,就让这些读书人去海外或者去大草原。”

    “该给他们官位的,就给;该单胥吏的就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