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归园田居(其一)(2/2)
将手里的书卷收拢合好,他起身向门外走去。
【一方面是自己的志向,一方面确实是家境每况愈下。二十岁的陶渊明就这样一头撞进了俗世尘网之中,一去便是三十年。】
苏轼颔首,他知道天幕接下来要讲到陶令公的出仕生涯了。
论起来,他此时的处境与陶公倒是有几分相似,但是陶公率直,他是自己请辞,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自己是被贬谪,贬谪再贬谪。
想到这里,苏轼自嘲一笑。
天幕流动,宛如一张展开的画卷般,出现一幅芳草遍地,落英缤纷的美景。美景慢慢向左滑动,出现一个身着青衫的身影,那人极目远眺,衣袂飘飘,头顶青松,脚踩清泉,一个宁谧美好的诗意画面就这样跃然纸上。
“气韵生动,形神兼备,随类赋彩,真是妙极。”赵佶满意地捋了捋胡须,虽然他当皇帝不行,但是在书画一道是实打实的大家。
其他朝代的反应不外乎如此,不同于诗作文章需要一定的欣赏能力,画好不好看却是一眼能看出来的。
而顺着陶渊明视线的前方看去,画卷的右半部分又变了,与之前的和谐柔美不同,画面诡异又扭曲,血海之上是高楼殿宇,冠盖如云,但这些无一例外仿佛被刀剑砍断了似的,支离破碎,不成整体。
赵佶皱眉“太过奇诡,反而毁了画的隐逸之境。”
有人看到的是诡谲,有人看到的是血海,唯有在乱世中的人才能更加深刻体会到画中真正的意境。
东汉
有许多谋士对陶渊明的处境感同身受,大争之世,但是又有谁的心敢保证从未没向往过安静祥和的生活呢。
许都
曹操看着天幕上的画卷,心中不由大怮,人,不是一开始就是枭雄的。
想当年他也曾经是一个嫉恶如仇的少年。为了匡扶汉室的目标,他愿意舍身取义,去刺杀董卓。
然而随着大局改变,诸侯征伐,这些年来,吕伯奢,陈宫,袁绍,许攸,年少时熟悉的人有一个算一个,被他几近屠戮一空,甚至连城也屠了好几次。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负我。”
这一次,他派人为荀彧送上了食盒,从上次天幕之后,荀彧就变得寡言少语。既然不能为他所用的话,他想荀彧知道自己的意思。
对于自己的所行所为,曹操不后悔,但是最后他……还是不可避免地迷失了。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魏晋选官的主要依据是九品中正制,陶渊明的家世不算特别显赫,所以在最开始的数年时间里,道路且长,风波阻途,他奔波东西,得到的只是温饱而已。】
【这一情况直到他二十九岁,这一次他终于当上了官,出任江州祭酒。但是陶渊明在官场上是痛苦的。可以这样说,建功立业的志向和质朴求真的本性之间的割裂和斗争陶渊明始终是前半生的主旋律。】
【更雪上加霜的是,时局动荡,官场黑暗。“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对此他挣扎了十二年,时隐时仕,五次做官,五次归乡。】
天幕打出了陶渊明五次做官的具体经历。
在刘宋之后改名陶潜的陶渊明为之一怔,想不到天幕居然对他这样一个归隐的小人物如此了解,毕竟有些经历过的太久,连他都要忘掉了。
【公元405年,陶渊明的叔父怜他家境贫苦,设法将他委派到彭泽当了县令。这是陶渊明第五次出仕,也是最后一次出仕。】
【到任八十一天后,那年冬天,郡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
【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就栽赃陷害。】
画面一转,
“县公,督邮大人您得罪不起啊。”有小吏苦苦劝道。
与年少时的清俊不同,曾经挺拔如松的腰板如今佝偻了许多,鬓角也染上了点点白霜。陶渊明闻言长叹“我岂能因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眼见天幕里的人取来笔墨纸张,苏轼有些激动,熟读陶诗的他自然是知道接下来陶渊明将要写的文章: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这就是史上最著名的辞呈《归去来兮辞》。动荡于仕与耕之间已经太久太久,陶渊明真的厌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