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苦难,当真不可颂乎?(2/2)
“诸位有一个时辰的时间完成,一个时辰之后,我们开始传看,论说……最后用文秤对各位的文章进行称重,文章最重者,便是本次文会的第一!”澹台宣凌话毕,众多儒学之士便是回到自己的位置。
会场之中,长案之上,一只只玉润之手,拿着墨块,点着雨露,将墨汁在砚台里一点点晕开,随后,拿起狼毫笔,点上一点墨汁,开始在眼前的白纸上书写。
自二品太儒“苦难,不值得颂”的观点出现,他们似乎脑海之中思绪无限,有着无数的想法想要述说。
手中的笔犹如龙蛇演义,在洁白的纸张上勾勒出一个个文字。
在诸位儒学之士沉浸于创作之时,澹台宣凌也让梅墨书院的人将文秤带了过来。
儒学之士,书写的文章具备文气,而文气,具备特定的重量,这些重量用普通的秤是称不出来的,而需要用特别的文秤。
梅墨书院的文秤在整个献京都十分有名,在无数大的场合使用过。
每年的科举,最后的殿试,用的也都是梅墨书院的文秤。
在梅墨书院建成至今,该秤已经为超过五十位新科状元的文章称量过。
如今在朝堂之中的张悠尚书,翰林院里的众多大儒,包括当今圣上,太子,年少时,都曾在这梅墨书院的文秤上称量过文章。
今日若非白云书院首席弟子澹台宣凌亲至,梅墨书院是万万不会拿出这文秤的。
文秤被放在澹台宣凌桌案的左侧,该秤通体白色,精致美观,由秤身,托盘,和文柱组成。
不过半人高。
那文柱上标有刻度。
从零到十三。
分别代表着文气零斗,文气一斗,……,一直到文气十三斗。
自梅墨书院建成,超过文气十斗的便是极少数,至今科举,几乎都唯有状元才有几率写出文气十斗之文章。
例如当年张之凌的父亲张悠,便是写出了一篇文气十一斗的文章,这才一举夺魁,成为状元。
而今,文会,使用这个文秤,却是有些大材小用。
纵观在座的儒学之士,文气能过五斗,又能够有几人?
也仅仅只是给澹台宣凌一个面子罢了。
再加上,自己书院也有弟子参与其中。
澹台宣凌倒是不在意这些。
文秤,除了那圣人庙之中,圣人使用过的文秤,其余也都没有太大的区别。
她此刻,更加关心的是那边角处的少年。
以这样新的主题,又能够写出什么样的文章?
或许,自己能够借此,判断出,眼前的这个少年,究竟是不是那圣人之友!
这应该是献京之中唯一的希望了。
否则,便是要前往更遥远的天地,去寻找。
李归耕静静磨好墨,轻轻一握毛笔,便是在这洁白的纸张上留下墨迹。
“苦难,当真不可颂乎?”
这便是李归耕落下的第一句话。
他此刻,脑海之中,浮现的是,自己过去十五年,在那凋敝的北地,与相依为命的娘亲,以苦难为食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