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六零章 东方航运(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其实,仅有的三艘“胜”字号货船,还未真正属于董浩芸,他仍在供船。

    不过董浩芸一点不慌,世界正处战后复兴期,运输繁忙,正闹船荒。用不了多久,他就可以交清所欠美方的余款。

    当时漂亮国对果党彻底失望,由此连累与果党毫无私人关系的董浩芸

    1950年2月,漂亮国发表声明,以“欠债未还”为理由将湾被复兴航业公司的京胜、沪胜两艘船扣留。

    董浩芸欲哭无泪,唯靠渝胜一条船,苦苦支撑奄奄一息为之奋斗了二十余年的航运业。

    董浩芸唯恐渝胜重蹈覆辙,便易辙来香江。他在香江注册一间分公司,取名金山轮船公司,将渝胜号归于金山旗下。

    湾北的华夏船运公司与复兴航业公司,实际上成了空壳。

    昔日叱咤一时的沪上船王,沦落为香江的小船东。当时的华人船队,以粤商许爱周的最为庞大,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众多的沪上船商,只能仰其鼻息。

    董浩芸语言不通,常常孤自一人踯躅于维多利亚港边。

    渝胜远航,他更有“亲子离家”之惆怅,海潮奔涌不息,董浩芸重温旧梦,指望来日东山再起,重振海威。

    1950年6月,韩战爆发,刺激了东亚经济的复兴,远东大闹船荒,运费上涨,董浩芸的渝胜号收益不菲。

    山姆大叔再次伸出援助之手,董浩芸的京胜、沪胜两船,完壁归赵。

    董浩芸旗下又拥有三艘万吨级巨轮,但很快,人们发现金山公司似乎不止这三艘巨轮,仿佛董浩芸会变出船来。

    传闻中董浩芸逃过“劫数”的船只并非京胜、沪胜、渝胜这3艘船。

    他离开沪上时,华夏航运旗下的一半船,正远航欧美,。后来渐渐物归原主,使濒临破产的董浩芸集团起死回生。

    金山公司的3艘船一律灰色船身,烟囱黄色并有梅花标志。董浩芸后来收回的船既不是这身“打扮”,又没采用原来的船名,而是英文船名。

    或许董浩芸怕其他股东追来香江瓜分船队,或许压根就没有这回事,董浩芸仍是那三艘“胜”字号船。

    有人问董浩芸,董浩芸苦笑道:“天下哪会有这么好的事?我只是代理一些船只的营运。”

    董浩芸审时度势,认为世界航运中心,必会向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

    美英等国原都拥有世界最庞大的船队,但由于船员工薪大升,船东不堪重负。

    这些国家海员工会力量强大,若船东采取低薪制或雇用第三世界的船员,必会招致海员工会的干预和控告。在这种情况下,船东不得不收缩船队规模。

    从五十年代中期起,希腊、日本的船东迅速崛起,其中最著名的有奥纳西斯、日本三光、日本轮船等。

    但从60年代初起,这些国家的船东又受到劳务成本上涨等因素的制约,致使竞争力减弱。

    就综合条件讲,香江最有希望成为第三代航运明星,香江的经济增长迅猛,但工薪上涨总要迟两拍——香江独立工会势单力薄,更重要的是,华夏内地和东南亚的来港移民源源不断,成为业主固守低薪制的温床。

    香江的税率为世界最低,这成为船东“逃税”的天堂。董浩芸认为,在香江从事航运业前景无量。

    董浩芸的目标,不再做华夏最大的独立船东,而是做全球最大的。

    早在50年代,董浩芸就殚精竭虑扩充船队。令董浩芸船队惊人膨胀的,是他遇到两次良机。

    六十年代初,漂亮国一次卖给董浩芸十二艘万吨级胜利型货船。条件惊人优惠,总共才卖一百万美元,折合港币六百万元的话,每艘船才五十万港元——等于白送给董浩芸。

    据说漂亮国,都给予当年被扣资产的有关机构或公司变相补偿,对当年的错误做法作出不加声明的更正。

    董浩芸当年两艘胜利轮被扣半年,现在却得到近乎十倍的回报。

    其实,漂亮国再精明不过。这些胜利轮是四十年代初,应国防部运载军队军人的特需而匆忙建造的,设施简陋,能走即可,反正随时都有毁于战火的可能。

    现在,养尊处优的漂亮国船员,根本不愿在如此破陋不堪的船上工作。这些胜利轮的船龄已届二十年,美方正准备淘汰,当废铁处理,现在不如做顺水人情,弥补董浩芸当年之损失。

    董浩芸顺手捡了个热煎堆,喜出望外。董浩芸将这十二艘胜利轮漆上金山梅花标志,编成“香江系列”:香江代表、香江生产、香江出口,等等,加入至欧美的定期航线。

    船务专家董浩芸自然深知这批船的缺陷,耗油率高。新笔趣阁

    可那时油价便宜,苏伊士运河封锁后,上涨的运费足以弥补多耗的油料。船上设施简陋,可香江船员,不但对低薪毫无怨言,还特别能吃苦。

    胜利轮的餐室、舱室的内装修及器具,均是美式的,在香江船员看来,已是相当奢侈舒适了。到七十年代才逐步淘汰。

    十年之间赚的盈利,足够买数十艘同等吨位的新船。

    由于董浩芸在世界航运界口碑很好,六十年代末,董浩芸又顺手捡了个热煎堆——西德把一批内燃机双轴客货轮廉价卖给香江金山。

    这批船建于五十年代,一点四万吨级,由于西德海员工薪扶摇直上,西德航运普遍实行自动化或半自动化。

    德方的条件是:金山购入这批船不能走欧洲航线——以免对西德船商构成威胁。董浩芸信守诺言,将这批船纳入“东方系列”:东方学士、东方艺人等,加入远东太平洋航线。

    董浩芸对航运业的贡献、或许不在于他建了庞大的船队,而是他对航运业开拓性的举措。

    董浩芸是亚洲航运业最先迈进货柜化的先驱。

章节目录